近日,浙江援疆干部叶祥发和往常一样,定时去他结对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喀克巴里当村村民库尔班家,指导他采取措施让黑木耳菌棒安全越冬。一年多来,他来回奔波在这段近20公里的路途上,改变了库尔班一家人的生活。
在瓜果香甜的阿克苏地区,种果树是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阿克苏地区有果园450余万亩,每年村民修剪的果树枝条达80余万吨。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项目带动,这些枝条除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丢弃或随意焚烧,造成空气污染。
转折发生在去年。浙江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阿克苏,第一个科技援疆项目就瞄准了如何利用果树枝条。“在营养丰富的果树枝条上培育黑木耳等食用菌是首选。”叶祥发说,据浙江栽培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测算,1.25公斤木屑可制作成1个黑木耳菌棒,每棒产值3.5元,80余万吨枝条的潜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然而,南疆地区以沙漠为邻,高温干旱,用木料栽种黑木耳没有任何成功案例,风险和难度极大。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出能带来较高经济价值的黑木耳?这是援疆干部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边疆干旱地区果园生态高效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应运而生。这也是浙江首次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而立项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援疆干部们采集了红枣、苹果、香梨、核桃等多种果树枝条,快递给浙江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请他们帮助接上黑木耳菌种做试验。半个多月后,喜讯传来,菌丝发育良好,初试的成功鼓舞人心。援疆干部们进一步调研,形成“利用果树枝条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生态循环经济种植体系。为了随时随地观察黑木耳菌种的变化,叶祥发和同事们连续3个多月坚持24小时观测,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形成上万个数据。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乌什县、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3条黑木耳中试生产线已正式投产成功,已生成10万余个黑木耳菌棒。越来越多像库尔班这样生活在寒冷边疆的群众吃上了新鲜的黑木耳。
浙江带来的这个科技项目,也是精准扶贫项目,被形象地称为“万亩亿元”工程。库尔班家里的两亩地,放了2700个菌棒,去年收获的1200多公斤鲜木耳为他家增收1.8万元,相当于2016年库尔班全家六口人的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