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和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贵州理工学院、贵州省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六妹羊肚菌新品种“贵云105号”进行现场测产鉴定。测产后,贵州理工学院、贵州省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将联合进行上述新品种登记工作。
据了解,“贵云105号”六妹羊肚菌始于2010年8月,是从云南宾川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和2015年在贵州兴义种植基地人工种植的六妹羊肚菌,采用单孢菌株交配技术和“1+1”基因检测技术,获得稳定出菇“KUN6105”菌株。该菌株2017-2020年在贵州、云南、甘肃和四川等地播种面积近1000亩,适应中低海拔、低温、高湿地区,栽培稳定性较好、丛生性明显、产量高,抗病性强,适于人工栽培。2021年3月正式命名为“贵云105号”六妹羊肚菌。
专家组对贵州省白云区麦架镇贵蘑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羊肚菌示范基地的“贵云105号”进行品种申报、田间生长等考察测产,结果显示,“贵云105号”平均产量256kg/亩。经过质询及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贵云105号”品种现场鉴定。新品种“贵云105号”羊肚菌的成功选育,将为羊肚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核心种源,助力乡村振兴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羊肚菌(Morchella spp。)属传统名贵食用菌,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近30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野生羊肚菌被过度采集,部分资源濒临灭绝。人工驯化栽培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随着羊肚菌的野生驯化和成功种植,市场需求稍有缓解。然而,羊肚菌品种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我国现行羊肚菌菌种退化较快,制种工艺、栽培方法和管理模式等关键环节缺乏标准,产量和效益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