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承担的茯苓新菌株“WZ-1号”相关课题现场测产和鉴定会在英山县和罗田县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董彩虹研究员、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彭传华、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廖朝林研究员、省中医院院长何绍斌、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推广首席鲍江峰研究员、研发首席刘大会教授、大别山区试验站站长王明辉和罗田县示范基地负责人倪晓彬等参加了会议,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线上参加了鉴定。
茯苓是传统道地中药材,被誉为“八珍”之一,使用茯苓的中成药达200余种,且是药食同源产品,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为解决茯苓目前面临的菌种退化、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项目团队经过多年来对茯苓菌种培育、优化、筛选,选育出新一代“WZ-1号”茯苓菌株,在英山县石头咀镇和罗田县九资河镇开展生产试验。
通过在茯苓新菌株“WZ-1号”试验基地的现场测产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新菌株“WZ-1号”上料快、结率早、结苓率高、生长强势,平均转化率优于目前栽培的菌株。
专家组建议,区域试验要适当扩大试验点,充分考虑新菌株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结合茯苓品质开展综合性评价,茯苓生产应积极发展代料技术,降低茯苓生产对马尾松等松木需求。
英山县和罗田县均位于大别山区,群山起伏,松林似海,自然条件优越,是茯苓道地产区,英山县于宋末种植茯苓,罗田县于元明时期开始种植茯苓。“一方水土好,茯苓济世人”,英山和罗田产出的茯苓以个大、实坚皮薄、肉质丰厚、颜色白皙、药用性能好著称于世,九资河茯苓和英山茯苓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田茯苓是湖北省“一县一品”道地药材优势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