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召开。
会期,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孔祥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员王延锋,黑龙江省东宁市食用菌协会原会长徐连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食药用菌研究所负责人聂林富,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伦志明等专家围绕木耳产品加工技术与开发、创新栽培模式与病虫防治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将推动木耳产品的消费,进而带动加工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以及新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木耳加工行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有利于木耳产品加工市场规模的扩大”。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孔祥辉认为,木耳产品加工市场规模未来预计将呈增长态势。
她强调,木耳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应针对木耳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原料、木耳不同部位、不同季节的木耳,具有的不同营养和功效特点,分别开发不同产品,同时,应根据目标活性确定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有针对性研发特定功能的保健食品及特医特膳食品。
随着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黑木耳菌渣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环保、有效的解决黑木耳菌渣综合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员王延锋团队成员齐伟红提到,科学收集、处置黑木耳废弃菌渣,构建黑木耳菌渣肥料循环、基质循环和燃料循环等多种生态循环模式,消除污染,可实现黑木耳可持续发展。
目前,团队利用上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在黑木耳废弃物进行肥料化、燃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可以避免菌渣堆积导致的有害物质渗出,防止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降低因菌渣腐败产生的恶臭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菌渣中的有机物可以经过处理后再次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其他领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近年来,木耳品质下降比较严重,现在市场上优质木耳越来越少,什么是优质木耳呢?黑龙江省东宁市食用菌协会原会长徐连堂认为,具有黑、圆、厚。单片、碗状、少筋,反正面明显,泡发比高等特征,就是市场认可的优质木耳。
他指出,黑木耳固体与液体菌种在管理上存在差异化,在木耳液体菌种发酵过程中定值快,10天过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多点萌发,爆发性强,在高温条件会造成菌丝体厌氧发酵,产生氨气、二氧化碳释放出来,造成后期出耳过慢,因此,在黑木耳液体菌种培养过程快速生长期,要适当降温,温度控制在22-24℃,形成低温培养。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食药用菌研究所负责人聂林富介绍了黑木耳立体挂袋速生高产创新技术,该技术从挂袋育耳到采收结束需65-80天左右,按每袋成品1.4元~1.8元计算;后续整体费用0.3元。平均产量0.11斤,每市斤售价按35元计算,每袋产值3.85元,每袋纯收入2.15元~1.75元。
他认为,黑木耳育耳前期要做到以保温、保湿为主,禁止连续低温,高湿,通风不良,缺氧等环境。中后期管理,就必须科学化做到干干湿湿,拉大温差,禁止高温高湿的管理理念。管理好黑木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因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操作环节,特别细节是成败的关键,要在实际管理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改变管理模式,禁止一条路走到黑的错误管理误区,才能达到每年的丰产丰收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栽培的过程中,黑木耳病虫害的发生不可避免。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伦志明就黑木耳常见病虫害发生及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讲解。她提到,木耳的主要病害包括面包菌、链孢霉、黄曲霉、白毛菌、黑皮病、夕阳病、白囊耙齿菌和黄耳与褐变。其中,黑木耳“夕阳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由于温度过高、袋内湿度太大而导致菌棒内向阳面的菌丝严重死亡,一至二天左右,由于菌棒内部的湿度大,外界的温度高,绿霉、细菌等杂菌开始感染,最终导致烂棒。这种情况下出耳,极易出现流耳烂耳现象。
如何防治黑木耳“夕阳病”,她提到,一旦菌袋出耳期出现夕阳病后,可用刀片将得病面的菌袋划开剥掉,严防袋内积水,让袋内多余的水分流出,以利于菌棒内部通风、降温、降湿。在高温天气下,一定要等到菌袋温度降下来后,再进行浇水。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集聚专家智慧,加快培育和形成木耳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会议,在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中,专家们各抒己见,为木耳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我国木耳产业的创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