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作为指导全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这对于食用菌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注入了强劲动能。
自新世纪以来,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用明显,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和壮大食用菌产业的政策和举措。特别是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近年屡次提到发展食用菌产业,2017年首次将食用菌列为“优势特色产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等产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等手段,食用菌品质和附加值明显提升,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政策支持。2024年文件虽未直接提及“壮大食用菌”,但涉菌政策覆盖文件六大部分28条,涉及耕地利用、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消费帮扶等领域,政策含金量显著提升。2025年文件中直接提到要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可见这些年国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在政策支持、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上呈现出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趋势,成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践行大食物观,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被纳入“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和“三物循环”(植物、动物、菌物)的顶层设计。食用菌从早期的“特色农产品”逐步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已成为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年产量突破4200万吨,占全球75%以上,成为“大食物观”下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生物科技实现“向微生物要蛋白”成为蛋白替代策略中技术最可行、前景最广阔的路径选择。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是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在健康饮食观念的引领下,食用菌已不再是山林间遥不可及的珍馐,其以独特的营养价值与风味,不仅提升了餐桌食品的“含菌量”,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体验,更是成为大食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现代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食物观的践行给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的典范,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大。大食物观的践行还倡导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食用菌作为绿色、有机、无公害、功能食品逐渐成为消费热点,又因其作为绿色循环农业,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为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在食用菌行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航空育种技术等培育的食用菌优质菌种推动了菌种“芯片”创新变革,破解了产业“卡脖子”难题。此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AI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中,加速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全方位数智化改造,提升了食用菌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政策确定性,在乡村振兴与大食物观的“双轮驱动”下,食用菌产业作为拓展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必将迎来大发展。未来,食用菌产业需进一步整合政策红利,强化科技创新与生态循环,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