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揭示了我国野生蛹虫草的迁徙模式。相关成果以《新研究揭示野生蛹虫草的种群瓶颈及其自北向南的迁徙谱式》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农业》(Agriculture)。
在前期研究中,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从野生蛹虫草菌种中选育出高产虫草素与高产虫草多糖菌株,这一成果为蛹虫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验证了有性交配平衡是子实体形成的关键机制,并发现了“分别保藏-平衡配对”的菌种防退化栽培新方法,有效解决了菌种退化问题,提高了蛹虫草的栽培质量和产量。团队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蛹虫草及其活性物质虫草素可通过下调尿酸转运蛋白URAT1降低血尿酸水平,为蛹虫草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雍天乔介绍,过去10多年间,研究团队从全国亚热带、中温带、暖温带的广阔地域采集到了大量的野生蛹虫草菌株。基于这些丰富的样本资源,进一步深入解析了蛹虫草群体动力学演变及迁徙模式。揭示了基因组变异如何驱动功能多样性,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蛹虫草的进化历程,也为蛹虫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胡惠萍表示,研究团队针对43株代表性菌株开展了重测序工作,并对种群结构、种群历史及胞嘧啶脱氨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新发现,该物种在野外经历了多次种群危机,呈现出自北向南的迁徙模式。同时,胞嘧啶脱氨酶结构被分为8个具有独特且结构保守的功能域的进化支。该发现为开发可调碱基编辑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该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蛹虫草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科学报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