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武义县科技局以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强化人才引进,紧抓科技攻关,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支撑的香菇工厂化产业,促进产业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助力实现
“百吨鲜菇、百万产值”的
“双百共富”目标。
武义县与浙江省农科院开展院县科技合作已有10余年,在食用菌领域从人才输出、科技服务到入股合办科技公司、共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武义县食用菌产业从小、散到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武义县是省农科院全省唯一一个省法人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县,从“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训”到“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合作经营”,探索出一套产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自2011年启动创建“武义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以来,双方累计筹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科研开发、区域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挂牌成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药用菌(武义)试验站”,成为武义县乃至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同时,以运行“服务中心”为核心服务组织,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示范企业等为服务纽带,成功组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组织网络,构建“科技引领、基地示范、全程服务”的新型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
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生产水平
研发成功全省首条香菇全自动料棒生产线。以蔡为明为首席专家的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与武义企业联合研发建立了全省首条从拌料、套袋、装袋、扎口到传输整个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操作的香菇料棒生产线,生产效率较常规提高50%以上,获得农业农村部食用菌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在全省率先建立“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养菌出菇分户管理”的香菇生产新模式,解决了农户传统的料棒生产方式存在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菇农,并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升食用菌产业种养环节碳减排水平。建成了金华市首个单体面积最大的“菌光互补”光伏电站,棚顶发电、棚内种菇的新业态实现了太阳能与食用菌产业“互利互促”式发展,优化制冷设备实现节能增效。投资1500余万元引进新型食用菌专用中央制冷机组,使生产每斤鲜菇能耗降至0.15元,比以往空调制冷能耗降低50-60%,仅此一项全年节本增收超54万元,开展废菌料用于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种养殖的原料的综合探索。据统计,在菌棒生产中完全摒弃煤炭使用,可节煤220吨每年,废菌料多途径利用走出生产循环新路子。
共享基地,共创“双百共富”
为建立香菇工厂化生产共享基地,武义县以院县共建的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集成香菇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香菇工厂化生产菇棚及配套设施,引进菇农、新型职业农民、创客等生产主体,建立统一供应菌棒、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品牌的香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企业负责设施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菌棒生产,生产主体负责用工量多、精细化操作的菌棒培育、出菇、采收等环节的日常管理,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建立香菇工厂化生产与农户有机衔接的“双百共富”运行模式,破解香菇产业发展瓶颈。首批引进试点农户5户,生产优质香菇50万棒,年产鲜菇375吨、产值390万元,平均亩产鲜菇105吨、亩产值109万元,实现年亩产鲜菇100吨、亩产值100万元的“双百共富”目标。
“筑巢引凤”,创建“双百共富”香菇产业园。武义县创建科研机构、企业深度融合的星创天地平台,研发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巢”筑好,然后将好“巢”授予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分享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设备、最科学的经营管理带来的红利。规划创建“双百共富”香菇产业园,年产菌棒2000万棒,带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创客500余名。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达到增产增收,使农民不仅脱贫而且致富成为小老板,使雏鸟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