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银耳入粮专题研讨会,引起广泛关注,“银耳入粮”的提法,大家各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
银耳入粮,折射出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大变迁。吃饱肚子曾是我们祖先数千年的梦想,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至今对饥饿的折磨刻骨铭心,对“以粮为纲”的口号记忆犹新,很多人印象中“粮食=主粮=口粮”。改革开放解决了国人温饱问题,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样样都是美食。”曾牢牢占据主食地位的口粮消费正持续减少、而肉蛋奶果菜菇等曾经的副食消费已远超主食。顺应国人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大粮食观、大食物观应运而生。我国银耳主产区福建古田提出“银耳入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银耳入主食,丰富“粮食”成分,发挥小银耳在贯彻落实大粮食观、大食物观中的作用。因此,笔者赞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谭琦的观点:“古田率先提出银耳入粮这一议题,积极响应了大食物观的号召,对银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银耳入粮,折射出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的大提升。银耳在传统粮食观念中,并不直接等同于主食,可能也不是首选的代粮食物。但在实施健康中国大背景下,银耳作为传统食药同源佳品,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在减少主粮消费、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方面,发挥了作用。主打“县域工厂化银耳生产模式”的福建古田,已拥有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银耳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共有10大系列,120多种食用菌产品,远销海外市场。银耳入粮,呈现出银耳入家庭食材、入营养膳食、入预制菜、入保健品、入快消品、入药品等多种形态,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更为逐步形成“一荤一素一菇”营养膳食结构、服务国人美好健康生活做出贡献,并助力中华美食、中医药走向世界。
▲古田银耳宴部分菜肴
银耳入粮,折射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愿景。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40多年的高速度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银耳产业从品种、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和数字化赋能、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亟需通过制度政策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银耳等食用菌主产区,普遍存在“地(土地)、钱(资金)、人(人才)、市(市场)”等发展瓶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政策背景下,提出“银耳入粮”,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认知小银耳大粮食、大食物、大产业的属性和定位,有助于各级政府提高政治自觉、工作自觉,因地制宜破解银耳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银耳产业,延伸和拓展银耳的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银耳入粮”的提法很新颖,细细究之,应与这两年人们已经接受的“推菌向食”的提法一脉相承。“银耳入粮”最早由福建古田提出。据报道,古田2021年即开展“银耳入粮”专题调研,2022年、2023年连续向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当然,“银耳入粮”进一步放大区域并深入人心,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银耳入粮”的争议应以平常心看待。笔者以为,食用菌主产区可大力推动当地主产食药用菌产品入主食,以便于被普通百姓接受;另一方面,加强菌物入主粮、入主食的科普宣传和政策引导,从而为食药用菌及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扩大食药用菌的朋友圈、消费圈。
▲银耳、金耳、木耳等食用菌菜肴入餐桌
“银耳入粮”的争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食物供给多元化的独特视角。从各自地域、各自岗位、个人认知角度去理解一个事物,只要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值得为之鼓掌。相信,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完善,银耳等食用菌将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来源: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办公室,作者:倪静 胡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