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简易大棚依然能种出美味香菇,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寒冬时节,在江西农业大学种植基地内,一丛丛菌菇在菌袋上蓬勃生长。胡殿明带着学生将架子上的菌菇采摘下来,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培育。
“像这一朵菌菇,我们只需用针挑出内部一点,分离出无杂菌的菌种,再对它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驯化栽培,找出它的最适出菇条件,再进行生产。”胡殿明指着显微镜下的菌种说道:“菌种是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为菌种研究提供工具与方法,推动菌种筛选培育及应用。”
胡殿明教授对采集的菌菇进行研究
胡殿明在研究的是一种名为高温出菇型翘鳞香菇的新品种,该菌株所制成的菌棒在无降温措施条件下,能耐受38.1℃-46.9℃,且能出菇,填补了江西省夏季简易大棚无菇可种的空白。
胡殿明介绍,江西每年菌类的生产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约达150万吨。而江西的菌类种植70%~80%依靠简易大棚,因此种植季节多限于春秋季或冬季。由于我国南方地区缺少耐高温的菌种品种,导致大棚在夏季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打破这一技术瓶颈,但进程缓慢。2018年开始,胡殿明便带领团队研发耐高温菌种,2022年选育出高温出菇型翘鳞香菇JAUCC3146菌株,打破翘鳞香菇菌丝生长温度最高为38℃的局限,且单个菌棒产量可达一斤左右。
周健平博士正在记录基地内菌菇的农艺性状
据悉,自2022年胡殿明教授团队对该高温出菇型翘鳞香菇新品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后,便进行了小规模的技术推广,种植50余万袋,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约360万元。目前,该团队建立了江西省最大的农林真菌种子库,每年为赣州、吉安等地超100家菌棒生产企业、合作社及菇农提供菌种和技术支持。
“高温出菇型翘鳞香菇新品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抗肿瘤、抗菌、免疫调节、降胆固醇等药用和保健功能,我们正在进一步改良其口感,计划通过测定基因组来确定影响口感的基因,从分子层面进行改善等。”胡殿明透露,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物种研究上的空白,对生物制药、生态修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带来全新思路与应用前景,并为生物领域相关研究注入新活力。
实验室内培育的各种菌菇
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引人注目。该实验室聚焦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保藏研究、农业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互作机制解析以及种质创新研究、功能微生物扩繁与加工炼制产品开发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构建农业微生物研发平台,获得6项科技奖项,发现大型真菌新属1属、新种30种,中国新记录属1属、新记录种13种,江西省新记录种193种,植物新病原6种,实现农业微生物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在生物食品领域,江西的基础条件优越,优质品种的选育非常关键。未来,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分子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技术等,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正如胡殿明教授所说,江西在未来生物领域值得期待。(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