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七妹”,是羊肚菌家族的一员。今年3月,我又迎来丰收。30亩地为贵州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白果村带来7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人人夸我是“致富伞”“金疙瘩”。
这是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派驻白果村第一书记何腾飞把我带到村里的第二个年头。何书记说,以前村民只种一季水稻,秋收后土地就彻底闲置,劳力也跟着“赋闲”。
由于我秋收后栽种、春耕前采收的特性,何书记一眼就相中了我。2023年10月,他从学校协调9.9万元的帮扶资金,为我在村里安了家,首批就种下20亩。
因为我们都有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作“靠山”,学校拥有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科研平台,开设的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是贵州唯一的食用菌相关专业,专业在“金苹果”排名连续2年全国第一,学校还负责食用菌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制定,是贵州“食用菌生产工”职业资格等级认定点。
为了让我健康成长,何书记在学校和基地间架起了“一座桥”:提供优质菌种,开设技术培训班,现场种植指导……学校专家组团为我保驾护航。
我不负众望,当年就实现产值24万元左右。两年来,我成功帮助白果村成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集体经济示范村,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实验示范基地,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食用菌产学研基地。
有了项目资金支持,灌溉管网、烘干设备、冷库等基础设施陆续建设,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还能变成干货、礼盒,“进城”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满足这些成绩,何书记和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副主任张贵合正在谋划建设“羊肚菌菌种育种基地”,他们说,自主培育菌种可以降低一半的种植成本,这样就能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今年10月,我将在白果村开始第三次种植。但由于我存在连作障碍,在同一地块种植两茬后易出现长势变弱、病虫害发生加剧、产量和品质下降诸多问题。
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从2018年已经进行了羊肚菌抗连作实验,通过优良改良剂实现了连续五年稳定产量,在重茬障碍防治方法及栽培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对贵州30多个本土羊肚菌品种进行选育,筛选出了15个可人工种植品种,其中就有2个优势品种。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都将在今年从实验室“搬到”基地。
如今,我的家族成员不断扩大,中心食用菌基因库里保存着菌种400余份,张贵合带领团队对这些种质资源不断进行开发利用——
培育的桃红平菇“玫瑰1号”,既可食用也能观赏;
成功解决了猴头菇口感不佳的现状,培育出了珊瑚猴头新品种;
驯化并产业化栽培产孢灵芝新品种1个,在玉屏县推广种植后,累计创收800多万元;
解决金耳栽培的技术难题,成功将贵州省内菌棒采购价从30元/棒,降到4.5元/棒的成本进行自制棒。
“贵州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大宗食用菌不具备优势,只有凭借小、特、精、新的特点,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贵州省情的发展新路。”张贵合说,希望更多像我一样的“小家伙”,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