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央西伯利亚植物园等单位,在国际权威期刊《菌物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基于MNP标记的暗褐脉柄牛肝菌菌株鉴定与群体遗传研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暗褐脉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的MNP分子标记数据库,实现了菌株水平的精准鉴定与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我国牛肝菌种质资源保护与分子育种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暗褐脉柄牛肝菌是全球首个实现人工规模化栽培的牛肝菌物种,其产业化进程迅速,已成为食用菌产业的新兴力量。然而,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菌株命名混乱、“同物异名”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品种权保护和良种选育进程。
传统鉴定方法如ITS、SSR、RAPD等存在分辨率低、重复性差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种业对精准鉴定的要求。因此,开发高效、稳定、可推广的分子标记技术,成为推动牛肝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通过对66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暗褐脉柄牛肝菌菌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成功构建了包含306个MNP标记位点的分子数据库。每个MNP位点平均包含4.82个SNP,具备高多态性(PIC=0.63)和高区分度(DP=0.76),显著优于传统标记。
研究结果表明:
MNP标记能清晰地将菌株划分为两个遗传群体,与SNP分析结果高度一致;
在不同测序数据量(≥4G)和继代培养(0–8代)条件下,MNP标记均保持100%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群体划分准确率100%,并筛选出对群体分化具有指示作用的关键功能位点。
研究首次提出了暗褐脉柄牛肝菌克隆菌株的判定标准:
✅ PI_HAT > 0.95
✅ 遗传距离 D < 0.01
✅ MNP遗传相似度 GS = 100%
这一标准为菌株身份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避免了菌株混淆和侵权问题。
MNP标记不仅用于菌株鉴定,更在功能基因定位、亲本选配、杂交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注释发现,40.19%的MNP位点位于功能基因区域,涉及代谢、信号转导、膜运输等关键生物学过程。
云南菌视界正基于该技术,开展牛肝菌基因遗传育种研究,通过整合功能注释与遗传距离分析,实现“功能位点一致+遗传背景互补”的精准亲本配对策略,显著提升育种效率与可预测性。
MNP标记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牛肝菌菌株鉴定进入“精准时代”。云南菌视界将继续以科技为先导,以种质为基石,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来源: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