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故道的安徽省砀山县,土壤松软,素以“砀山酥梨”、最佳黄桃种植地为傲,拥有百万亩果园,年产水果40亿斤。多年来,水果经济给百姓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烦恼”——大量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无处可去,堆在果树园、路口、老百姓的房前屋后,不仅影响美观,还污染环境。2017年开始,砀山县另辟蹊径、变废为宝,用粉碎后的果树枝条做菌棒,鼓励村镇积极种植食用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7月7日,炎热酷暑,砀山县李庄镇振兴社区的香菇大棚已没有春秋两季时的忙碌。菌菇正处休眠期,只有少量香菇需要采摘,家住附近的贫困户李瑞允正在大棚采摘香菇。
“2011年我中风,治疗费花了9万多块钱,孩子在读书,家里就靠我爱人一个人种田、打工,不就穷了吗!”李瑞允说话还有点慢,手脚也比一般人慢,如今她在离家不远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打工快一年了,“现在每天至少有50块钱收入,活不累,还锻炼了身体。”
比李瑞允大几岁的冯雪云也在这儿打工。冯雪云的丈夫多年前离世,儿子有智力障碍,平时需要照顾,冯雪云没法出远门打工,只能靠种地为生,一年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2017年4月份开始,振兴社区开建食用菌基地,冯雪云开始在这打工。每天工资5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其他扶贫政策支持,冯雪云家得以脱贫。
振兴社区第一扶贫书记马进介绍,目前社区已建成28个食用菌大棚,投放菌棒20多万棒,一个菌棒可产两斤香菇,年产40万斤香菇。包括李瑞允、冯雪云等18户贫困户长期在基地务工,基地已为贫困户实现增收66540元,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相隔不远的玄庙镇马良民族村的菌之家家庭农场探索了多种黑木耳栽培技术,其中庭院式种植模式,适宜没有强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种植。
贫困户贾祥生,体弱多病。2017年,当地政府号召贾祥生等48户贫困户在菌之家农场参加黑木耳种植培训。学会了黑木耳种植技术后,贾祥生在农场打工,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不仅如此,今年他还在自家院里种植了880棒黑木耳。
“基地提供菌种、菌棒,他只要像城里人养花那样早晚给菌棒浇一次水就可以了。木耳种出来,基地负责收购销售。”菌之家负责人蒋鹏告诉记者,以贾祥生家为例,40平方米种植面积,每平方种植黑木耳22棒计880棒,每棒净利润2.55元,一年可以给贫困户带来收入4488元。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大量以砍伐木材为菌棒材料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将会受到掣肘,而我们这里,利用果木修剪下来的枝条做菌棒,不仅变废为宝,而且果树枝条有种特殊香味,受到市场的青睐。”砀山县委办公室主任王胜利说,近年来,砀山大力推进食用菌特色种植扶贫工程,开发了香菇、平菇、黑木耳、羊肚菌、双孢菇、姬松茸等品种,设计注册“亲菇”“亲耳”等品牌,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不到100亩扩大到500余亩,已有6个乡镇建设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出菇大棚200余个,带动3000多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