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块菌规模化人工栽培雏形显现
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世界三大珍肴”的块菌(松露)人工栽培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月7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在贵州省境内的两个种植园内人工栽培的中华块菌于近日陆续出菇,其中一个植物园还实现多个树种连续多年出菇、局部产量达商业化种植标准等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块菌规模化人工栽培雏形显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强团队针对块菌资源及人工栽培开展大量研究,取得系列进展。2016年至今,该团队发表棕黄块菌、深陷块菌、疣突块菌、中华白块菌、施甸块菌、丽孢块菌、多形孢块菌、保山块菌8个块菌属新种;并选取国内外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和潜力的黑孢块菌、波氏块菌、中华块菌、中华夏块菌、台湾块菌和假喜马拉雅块菌等物种,和壳斗科、松科、胡桃科、杨柳科、榛科、桦木科中20余个树种50余个组合进行菌根合成筛选研究,不断优化菌根化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和进展。
近日,研究团队又传来好消息——位于贵州省境内的两个中华块菌种植园陆续出菇。这两个种植园分别建于2011年和2017年,均在菌根苗移栽三年后出菇,其中,前者还实现了多个树种连续多年出菇、局部产量达商业化种植标准等目标。
研究人员称,这为中国块菌人工栽培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