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气爽,巴蜀大地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在四川省广元市,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相结合,竹荪、银耳、羊肚菌长势喜人。
群山环抱,草木葱茏。在旺苍西部的大山里,有一排亮晃晃的“工业风”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的光伏农业产业园。
寨梁村地处河谷,一年光照时间多达1352个小时,夏天甚至可以多达每天14个小时。2016年,旺苍县委办公室派驻寨梁村第一书记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发展机遇,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科技厅和旺苍县政府共同出资250万元,在寨梁村建立起首个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科技项目。
作为全省第一个
“吃螃蟹”的村子,寨梁村实施
“光伏+生态农业”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转变村民的意识。在寨梁村,村民祖祖辈辈靠土地获得收入。现在突然要把土地流转出来建设光伏大棚,一些村民起初不太理解。建大棚容易,但要如何把光伏大棚与村民增收相结合,减少村民的土地顾虑是难题,要增收,棚下也一定要有产业带动。

为此,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光伏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光伏大棚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村民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所获利润按比例进行分配,由支部书记任法人代表,对光伏大棚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接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上级单位,形成
“党支部+科研机构+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
寨梁村建设起11个光伏大棚。棚上是光伏发电,棚下发展竹荪、银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种植产业,将光伏发电与种植巧妙结合,探索农光互补立体农业发展新模式。每年光伏发电卖给国家电网,获得稳定的6万余元电力收入,棚下种植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专合社年收入20多万元。
羊肚菌每年11月下种,次年3月收获,现在正是土地空闲之时,光伏大棚下放着香菇菌棒。为了持续搞好食用菌种植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嘉川镇定期邀请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和旺苍县相关部门下派农技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寨梁村的立体农业体系逐渐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