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小的食用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总算结出了致富的果子。”近日,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沙河社区的开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基地,做完食用菌常规检查的老袁说。
老袁叫袁大华。提起从当初连年亏损到如今年产值约60万元的经历,现年45岁的袁大华兴奋不已。袁大华曾经在外务工,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开支。2008年春节前回家,他发现一些村民种植食用菌挣的钱比自己还多,顿生返乡种植食用菌的念头。
说干就干,袁大华和志趣相投的两位朋友东拼西凑了16余万元办起了菌种厂,开始了以蜜环菌、香菇木耳等菌种的培养、生产。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菌种厂兴办之初,因受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影响,袁大华不仅没赚到钱,而且亏损严重。2011年,巨额亏损已让菌种厂濒临“破产”。合伙人打起了退堂鼓,袁大华却说:“现在退出,一切努力都白费,倒不如再坚持一下看看。”袁大华拿出多年积蓄,以较低价格接手厂子,并约定逐年偿还合伙人剩余投资款。
袁大华全身心投入,吃住在厂里,还经常叫上父母来帮忙。食用菌生产环节多,母种培养、分装、消毒、点菌、养菌等都需要人力。为节约成本,袁大华带着妻子夜以继日、亲力亲为。县农村互助发展协会了解到袁大华需要资金,就每年为他提供5万元的小额创业资金。在日常回访中,协会还提供食用菌市场信息,以便袁大华生产管理。几年的摸爬滚打,袁大华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生产的菌种质量逐步提高,成活率达90%以上,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为打造品牌,2016年6月,袁大华扩大规模,成立了开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提供食用菌培育技术、菌种制作、菌棒生产、香菇销售的全程生态产业链服务。因为市场稳定向好,合作社年产食用菌从接手之初的三四万瓶一下子增长到60余万瓶,净利润可观。为保证生产质量、适应市场,2017年起,袁大华连续几年累计投资30余万元购买新设备、建设厂房和场地。
“每天收入200元左右,按一年务工100多天计算,能轻松收入2万多。”现年40多岁的杨菊秀,就是在开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一家人不仅脱了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杨菊秀自2016年合作社成立时,就跟着十几位村民到这里务工,既赚了钱,又照顾了年迈的父亲和3个孩子。
“市场是发展变化的,一定要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不断更新菌种品种。”如今,开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食用菌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下一步,我要凭借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提及未来,袁大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