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科技引领协同创新 小香菇成就大产业
锦绣伏牛八百里,西峡香菇甲天下。当前,正值袋料香菇转色的窗口期,河南省西峡县孙氏菌业合作社的香菇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负责人孙伟正在手机上调试遮阴棚和喷淋系统,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孙氏菌业香菇种植基地是近年新建的数字化香菇大棚之一,在这里没有冬菇、夏菇之分,温度、湿度可适时调节,实现全年出菇的生产目标。“与传统菇棚不同,我们这个菇棚相当于给香菇按上了‘智能管家’,在手机上实现对菇棚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关键因素的实时调节,出菇产量、质量大幅提升。”孙伟介绍说。
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80.35%,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河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巍巍大山里孕育出的西峡香菇朵形圆整,中大叶型,菇质肉厚,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跻身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100个保护产品名录和“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历时40余年发展,如今的西峡香菇在科技加持下,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坚实的产业力量。
“今年我第一次使用新式烘干机,不仅烘干香菇的效率提高了,而且炕出来的香菇色泽好、品质高,准能买上个好价钱!”在西坪镇西官庄村的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菇农田国玉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田国玉所说的烘干机全名是食用菌专用磁能热泵烘干系统。该系统利用逆卡诺循环原理,将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对物料进行烘干,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香菇的原始风味和营养价值,更具有远程调控、节能高效、消毒杀菌等功能,做到了无污染、无排放,为香菇后期的大规模加工提供了保障。
该县以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扶持、企业主体、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的原则,把食用菌分散燃煤制棒、分散燃煤烘干改为规模化电力制棒、集约化电力烘干,减污降碳、产业升级双管齐下,推动新旧能源转换。数据显示,2021年该县共投入资金8600万元对71家制棒企业实施双改,食用菌产业80%实现绿色清洁生产。
出村进城,练就“七十二变”。在西峡县双龙镇百菌园里,首批香菇酱油正慢慢发酵,香味四溢。“我们的香菇酱油采取传统工艺压榨提取,用现代工艺配比调和,既保留了传统酱油的风味和营养,又增加了香菇的特殊香味和多种氨基酸,进一步增加了酱油的鲜味和营养成分,我们把它命名为菇小酱。”百菌园负责人王庆来说。
科研赋能振兴产业。自2018年起,该县投资1.2亿元联合河南省农科院筹划成立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设为依托,汇集全国60余位专家,建立4个科研团队,在食用菌提取物、深加工人才引进方面攻坚发力。据介绍,该县建设了年产5000吨香菇菌种中试车间、新品种实验基地等科研场所,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食用菌行业所有基础性研究和示范性推广已进入常态化运行,实现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的良性科研路径。
如今,在西峡,以香菇为原料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据统计,在食用菌产业一产效益稳定在30亿元左右,综合效益200亿元以上,全县2万户20余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销售,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在二产方面,以仲景食品为龙头,全县香菇深加工企业300多家,出口企业14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14家,产品有原菇、罐头、休闲、发酵酱类、食品配料调味料、功能保健类6大类近200种产品,年交易额近200亿元,香菇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链条。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