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主推品种宣传与新品种引进
为了避免记代繁育传代过多引起品种退化现象,实现良种良法双配套,由技术人员牵头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做好当家品种出菇试验、组织分离液氮储存及以后复壮繁育使用等工作,确保主推品种安全使用。在棚室建设、菌包制作标准、当家品种、栽培时间节点等方面积累资料。同时培养种植大户、优质企业,为健康良性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引进新品种,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各大科研院校合作,做好出菇试验与良法配套工作。目前河北省引进的食用菌新品种有香菇品种‘808’‘9306’‘9603’,黑木耳大筋品种、半筋品种和无筋品种等。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食用菌品种信息,为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储备充足的种质资源。
2.菌包产能任务分解
菌包生产充分挖掘龙头企业生产潜力,加强生产能力储备,提高菌棒成品率,紧扣时间节点,保障菌棒供应。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生产能力,为下一步增加棚室菌棒容纳量和缩短棚室闲置期,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准备。
3.提高产业园区使用率
建设新的园区会受到土地性质、资金及周边人力资源等限制,因此提质增效首先要完成旧有棚室改造提升,杜绝棚室闲置现象,使园区得到良好使用,发挥其应有作用。首先要摸清各地区产业园区的底数,认真分析闲置原因,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清责任主体,提高认识,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补齐短板,尽快让其发挥应有作用。
4.增加棚室内单位面积菌棒数量
发挥立体层架单面定量出菇技术在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增加投放菌棒增量,实现单棚单季效益最大化,可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活力。
5.提高棚室循环使用率
河北省大部分地区食用菌习惯性栽培基本上均是1年1季,出菇结束到下批菌棒进棚需要几个月,出现“棚等棒”的现象。为提高棚室循环使用率,缩短棚室空闲时间,可选择中短菌龄为主栽当家品种,接种后前30天在公司智能化养菌车间培养,待农民清棚后,及时进新棒,进入下个生产周期。研究茬口衔接问题,做好订单提前签订及菌棒生产准备工作,特别是二代棚室要率先突破。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适度增加菌棒投放数量,力争在自愿基础上实现菌棒满负荷栽培;减少棚室闲置期,除去只能1年1季的园区,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年三季栽培。
6.有效利用棚间空闲地
鼓励种植者在不影响棚室通风和生产作业的情况下,提高棚间空闲地利用率。可在空闲地种植地摆黑木耳,种植花生、短龄露地菜、红薯等矮秆作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
7.废弃菌棒再利用
引进相关企业或技术,利用废弃菌棒生产有机肥、制作生物颗粒燃料等,实现变废为宝,既增加农民收益,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以将废菌糠破碎后烘干,利用造粒机压缩造粒,在灌装流水线灌装后外销。该技术生产量为5 t/h,单位质量热值可达18417×103 J,售价1000~1200元/t。
8.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依托专家团队,在主要园区进行巡回培训,加强对园区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不断更新种植者管理理念,提高科学种养技术。同时将政策落实到基层,对乡镇分管领导和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引导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参与,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食用菌产业平稳向好发展。(来源:温室园艺农业工程技术,作者:滑帆 高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