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海宁市长啸村,道路整洁,沿途随处可见可爱的蘑菇卡通形象。在村子西侧占地107亩的食用菌基地,每年可生产食用菌180万棒,年产值1500余万元。正是这个食用菌基地,帮助长啸村完成了从“养猪村”到“零碳村”的绿色蜕变。
(长啸村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新华社记者林光耀/摄)
10多年前,长啸村还是远近有名的“养猪村”,全村约三分之一农户靠养猪补贴家用。而养猪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困扰村庄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
2015年,长啸村全村正式腾退生猪养殖,猪棚被改成了菇棚。与此同时,借势本地“阳光小镇”光伏产业,村里将流转出来的107亩土地打造成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
该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同时为周边百姓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基地里种植的秀珍菇质地细腻、口感脆嫩爽滑、营养价值高,也为种植的村民带来了收入。菇农许益民算了一笔账,一个菇棚一年的净利润大约三、四万元,承包四、五个菇棚,一年就能赚一、二十万元。
(长啸村。陈俊华/摄)
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袁花供电所工作人员张寅介绍,食用菌种植需要避光栽培,在炎热的夏季,放置在大棚上的1.88万块光伏发电板不仅能起到遮阳和吸热的作用,还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供菇房保温保湿,实现土地立体化的增值利用。
“农光互补”孕育出了“阳光经济”。食用菌基地目前已实现“一地五金”,即可获得光伏发电上网的收入、光伏电站土地的租金、大棚的租金、设施设备的租金,以及村民种菇、打工的收益。
据了解,长啸村成为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试点村。依托“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2024年,长啸村积极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2020年起,长啸村还启动“菌菇2.0升级版”,结合本地桑蚕养殖产业优势,引进了高端药用桑黄的种植,2024年产值已达约6000万元。2025年,长啸村计划申请打造省级研学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争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800万元。(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