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介于北纬36°43'至37°12'和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东与孝义、灵石接壤,南与汾西、隰县相连,西与石楼县相靠,北与中阳县为邻。东西最长距离46公里,南北最长距离53公里。
交口县地处吕梁复背斜的核部及其东翼,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为基岩裸露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庙山、棋盘山、人参圪挞、黄崖山等。位于交口、石楼、中阳三县交界处的黄云洞,海拔2054米,是全县的最高点。由此处向东、向南逐步倾斜。区内山体巍峨高峻,沟谷深彻,基岩出露,森林密布,风光旖旎,是交口境内众河沟的发源地。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区内黄土覆盖深厚,沟谷内常见有奥陶系石灰岩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与灵石县交界处的官桑园村前的双池河河床,海拔高程为830米,是全县的最低点。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宝岩河、大麦郊河、石口河、康城河和温泉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县共有1公里以上的小河沟621道。
交口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年平均气温6.8℃,最冷月(1月)平均为-7.7℃,极端最低气温-23℃;最热月(7月)平均为19℃,极端最高气温33℃。多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无霜期平均为142天,最长为181天,最短为122天。夏季气候宜人、凉爽舒适,是休闲避暑、生态旅游的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42.41%,林木绿化率65.43%,有“天然氧吧”之美称。是全国野生沙棘、汾州核桃、夏季香菇和晋西小杂粮的主产区之一。
交口县的历史久远,璀璨文明。从零星出土的文物证实,远在殷商时期,这里已经是人类聚居繁衍,开发生息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祥地的组成部分。窑洼村出土的东周墓葬品,包括陶器、铜器、骨器和石器等多种器物,进一步证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交口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深厚,是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晋西游击队”的诞生地,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交口人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过巨大贡献。
交口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达67.1%。其中,煤炭可采储量约10亿吨、铝土矿3亿吨、铁矿9200万吨,白云岩地质储量达100亿吨。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焦、铁、铝等,2017年原煤产量336.52万吨,洗精煤235.17万吨,铝土矿产量277.98万吨,氢氧化铝542.76万吨,氧化铝333.5万吨。
交口县境内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星罗棋布,拥有云梦山、牡丹洞、元代千佛寺、清代韩极石牌坊、金代大铁钟、西庄晋商民居、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毛主席路居地、幸福泉等古迹遗址150余处。在生态休闲、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旅游方面极具开发价值。
近年来,交口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响应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化和功能性食品发展战略,统筹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培育了交口夏菇、吕粮山猪、维仕杰沙棘饮品、晋骄香小米等名特优生态功能产品,奋力打造“中国夏菇之乡”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交口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及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市委“1234”发展思路和要求,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保”、“六稳”工作,着力保基本、促转型、交总账、惠民生,着力推进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基础建设、安全稳定取得扎实进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开创富裕、绿色、宜居、平安、幸福交口建设新局面。
为帮助菇农破解生产栽培、采收保鲜、晾晒加工等技术难题,为夏季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技术保障,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和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主办,中共交口县委、交口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山西·交口)夏季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定于2020年8月25日~27日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举办,会议期间将安排基地参观、产销对接、合作签约等会议内容,还将围绕香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生产技术,安排行业知名专家进行报告培训,为我国夏季香菇生产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