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湘潭县农技专家邓述东在射埠镇“稻草种菇”试验基地,收集了250公斤秸秆,打算开展一项技术攻关——在高温季节用早稻秸秆露天栽培食用菌。他抱起大把秸秆在空地上精心铺好一张约10厘米厚的“温床”,接着把块状菌包均匀撒在“温床”上,再一层秸秆、一层菌包依次叠垒,搭建起3至5层对照组。
邓述东介绍,用秸秆作基料种食用菌,无需焚烧、粉碎、发酵等复杂流程,直接在稻田露天种植,操作简单。
邓述东是“稻草种菇”老手。2015年,他开始纯稻草农田露天种菇的研究。历经3年反复试验,探索出一套“稻-菇”循环生态种植模式:每年4月底至10月初种水稻,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种赤松茸。
邓述东介绍,一般农户家有2至4亩田,收割后的稻草能种0.1至0.2亩赤松茸。若每户种0.1亩,可高效利用田间约60%的秸秆。被菌丝腐烂的稻草是上等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稻-菇”轮作既保护环境又增加收入,该模式在湘潭县广泛推广。全县建立“稻-稻-菇”“稻-菇-油”4个种植示范基地及300多个村级示范点。鼓励散户采用“两亩稻草一分菇”模式自给自足,引导种粮大户进行商品化生产,构建产业链。
去年5月,由邓述东牵头制定的《纯稻草简易栽培大球盖菇(赤松茸)技术规程》,经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发布,成为湖南省新的农业技术地方标准。该标准为综合利用冬闲田、改良土壤、资源化利用稻草秸秆等提供简洁适用的理论和实操指导。2024年,该技术覆盖全省1.2万余户农户,仅湘潭县就推广3000余户。(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