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食用菌
反季节香菇让交口找到了产业脱贫路
本刊记者 谈梦娇
交口县地处吕梁山深处,因西北高,东南低及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势特征,形成西北部寒冷,东南部热暖的地域气候差异,夏季气温在30℃以下,温差在10—15℃,适宜于发展反季节香菇的区域在1100平方公里以上,占到全县总区域的五分之四以上。独特气候下生产的香菇,肉质厚、色泽艳、品相好、花菇率高。
每年7、8月份高温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均在30℃以上,不利于香菇生产,是香菇生产淡季,产量直线下降,市场供不应求,交口县大部分区域夏季气温在30℃以下,六至九月份仍可以正常出菇,2017年、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香菇价格都在8元/斤以上,最高峰达到10元/斤以上。
当下,在交口县种植1.5万棒的香菇棚,每天产量可达1750公斤。“这里的香菇肉厚、个头大、口感好,我们超市的需求量每天都在5000多公斤上下。”来自河南的收购商王飞介绍,他在河南经营着1个大型蔬菜超市,今年他早早地来到交口县收购香菇。
据交口韦禾农业公司经销经理介绍,7月15—17日,当地菇农售菇价格5cm以上花菇7.5元/斤,5cm以上的白面菇7元/斤,3—5cm花菇6元/斤,3—5cm白面菇5.5元/斤,混菇平均5元/斤,价格比6月份上涨1—1.5元/斤,近期还有上涨趋势。眼下成熟的一茬香菇将在冷库里保存,等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经销商来买走,销往中国南方;开片的香菇,则在烘干以后出口韩国、日本。
交口县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食用菌大型龙头企业,通过贫困户自主经营、承包租棚经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劳务就业四种模式,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接,实现了输血与造血并重。“现在干这个活(管理香菇大棚)正好,去年两个棚纯收入有八九万!”李明明坦言,靠着好政策,他有了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活计,收入可观,每年每个菇棚纯收入在四五万元。现在他已经承包到3个香菇大棚,“今年又是个好收成!”交口县下蒿城村村民李明明说。
截至目前,交口县食用菌规模已经突破3000万棒,产量达到2550万公斤,实现产值约3亿元。食用菌覆盖全县7个乡镇和60%的行政村,发展龙头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65个,培育500万棒以上示范乡镇2个,专业村52个,直接带动420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食用菌逐步成为交口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今年,交口县生产的50万棒菌棒出口到韩国,年内出口规模将达到500万棒。
据记者了解,尽管交口县夏季香菇生产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①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时有出现。尽管交口县夏季香菇生产区域夏季温度低、温差大,但受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6—8月份也有个别超过30℃温度的情况,相对高温、干热天气的增多对菌棒正常出菇造成了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②设施建设滞后,菇棚标准低。大部分菇棚在降温、增湿、遮阳等设施方面条件简陋,调温、调湿、调气功能差,标准化程度低,不能及时降温、增湿,影响出菇产量。③管理技术落后,品种不对路。因菌种不对路,发菌管理差,积温不够,菌龄不够造成产量低,效益差。如有的菇农选用了中低温菌种,在高温季节难以出菇,有的菇农制棒晚,发菌时间不够,在6月底、7月初价格好时急于催菇,难以达到效果。④分类分选差,加工转化不力。因市场好,销售快,菇农忽视了分级分类分选,卖混菇多,卖鲜菇多,卖精品菇少,卖干菇少,影响了效益的发挥。
专家建议,下一步交口县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夏季香菇生态气候优势,抓住机遇,解决产业发展问题,迎接挑战,将夏季香菇产业做强做大。一是完善扶持政策,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扶贫夏季香菇产业,特别是要在利用森林资源,改造残次林,发展优质辽东栎等速生林方面迈出新步,创新突破,为夏季香菇后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制定夏季香菇标准化技术规程,强化技术创新,引进推广适应性强的中高温优质菌种,普及推广标准化养菌出菇分类分选技术,提高夏菇产量、品质。三是加大高标准菇棚建设力度,推广双拱全钢架标准菇棚,配套风机,水帘等通风降温设施,拉高、加固遮阳网,确保正常出菇,扩大夏菇种植区域。四是加大品牌宣传,利用韦禾、天麟、双轩等龙头企业优势,加大产品烘干等精深加工力度,注册交口夏菇公共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