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食用菌产业持续破题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3-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进入3月,贵州省安龙县富民鑫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培植的“七河9号”香菇准备上市,丰收在望。与此同时,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多家食用菌企业也正开足马力加紧收购和生产,纷纷抢占市场先机,带动菇农持续、稳定增收。
据统计,富民鑫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面积逾8万亩,产量约28万吨,产值逾39亿元。贵州省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正持续破题,在探索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之路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产业兴旺 群众更富
新春,安龙县笃山镇云上村食用菌产业带头人苏正栩的手机铃声响得欢。贵阳、重庆、昆明,一笔笔订单如喜讯飞来,一箱箱食用菌走出大山,菇农发展产业致富的心“像炉子一样火热”。
“近两年政策好,产业发展迅猛。我们建了基地,成立了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菌棒加工厂和冷库。春节以来,产销两旺,大家都很有信心。”苏正栩说,云上村不到两年就打了脱贫攻坚翻身仗,食用菌产业立了大功。
云上村是安龙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菌”破“题”的生动案例。
“在贵州,安龙县的地理气候条件看上去没有‘个性’。”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龙县委书记钱正浩介绍,相对于其他地区,安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但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又限制了农业产量,“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气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怎么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着实令人“头疼”。
共性之中寻“个性”,短板亦可变优势。在谨慎培育试种并经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2016年,安龙县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的特点,探索发展食用菌产业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之路,省、州各级同时给予了人才、资金、政策的强力支撑,有效促进了安龙食用菌产业快速裂变、发展壮大。
至2020年底,安龙县食用菌产业面积达3.6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5万亩,产量达14万吨,产值达15亿元。全县食用菌产业GDP贡献率占15.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占25%,已脱贫人口中依托食用菌脱贫的占比达78.9%。
1户菇农(贫困户),种植2个大棚,年收入10万元。如今,安龙县食用菌产业“1210”模式正在贵州不断完善、复制和推广,并成为贵州食用菌产业的“裂变源”。
健全链条 品牌更响
现代农业品牌塑造需满足以下条件:强品质,融合产业链、区域品牌和时代潮流,提升品牌标准化生产力、品牌建设主体竞争力、品牌科技支撑力和品牌服务保护力,会“讲故事”。
“好品质,有故事。我们具备先天条件优势。”钱正浩介绍,安龙县具有适宜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的良好条件,170多年前,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安龙生活时曾写下“淡烟漠漠雨初晴,郊外鸡枞菌乍生”的诗句,所作《鸡枞菌赋》脍炙人口,“融合”与“提升”是产业化的关键。
以安龙县为中心,黔西南州依托资源禀赋,抢抓“东菇西移”机遇高位推动,相继出台《黔西南州“十三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黔西南州2020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等文件,积极争取李玉院士团队、湖南农大、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等方面技术支持,引进全国优质菌种企业福顺三友公司,培育丰源现代农业、利康农科技等菌种供应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家、银行家、科学家“三家”活力,牢牢抓住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电商等三大主力,在优质品种培育、技术推广运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环节持续破题。
在各地陆续建成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培育经营主体企业79家,通过积极打造“万峰林”、贞丰丰源红托竹荪和安龙香菇公用品牌,支持3家企业6个产品获有机认证,培育注册“苗阿婆”、“太阳雨”等8个商标,不断培育形成“一县一优品、一品一基地、一品一市场”食用菌产业集群,使“安龙香菇(夏菇)”、“西南菌菇”品牌更响,初步形成了产业支撑人才链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培植、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全产业链闭合发展。
如今,仅在安龙县,已实现一年四季循环种植并建成了食用菌产业交易市场和菌种、研发、培训、交易、文化“五个中心”,22家食用菌企业形成集群,产品畅销国内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其中,“香菇脆宝”等系列产品还被誉为贵州“第四宝”,全产业链给食用菌产业注入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乡村振兴 基础更实
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双龙小镇和蘑菇小镇之间是一座菌棒林立、便道互通、灌溉设施完善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参与种植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100多户,采摘期每天用工量多达300多人,每天发放务工工资3万多元。
农民要富,产业要稳。进入新发展阶段,黔西南州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谋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之策:
1.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多渠道整合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抓好晾晒场、烘干房、菌棒加工、冷链物流等生产设施建设。
2.不断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从菌种研发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体系,建成义龙新区省级姬松茸、红托竹荪菌种研发中心和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五个中心”,扶持培育安龙、兴义等5县(市、新区)13家企业(合作社)进行栽培种生产,建设安龙、义龙食用菌商品化处理基地,加工贮运能力不断提升。
3.不断开拓产品市场:扎实推进以校农结合为主的“十进”措施提高本地采购份额,抢抓“黔菜入沪”、“广进黔菜”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抢占州外市场,加强与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城市等开展合作,向国内市场挺近,充分利用“万峰严选”贵州省首个直播电商基地平台和“大数据农业+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平台,拓展线上市场,依托品牌企业、国际合作机构等,开辟国际市场。
4.不断推动“裂变式”发展:用足用活农银企、“黔菌贷”、特色产业险等政策,全力实施“农调扶贫险”,切实降低生产风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关系,保障技术支撑,抓好招商引智,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和资金注入,强化菌种及新产品研发,推动食用菌产业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变。
5.处处有菌,县县有棚:基地忙生产,车间机声隆,眼下,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正在黔西南广袤的田野上华美铺展。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