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29岁的马振龙正用显微镜查看菌类质量,严谨细致,与平日和村民在一起劳作的形象判若两人。
有人憧憬异乡打拼的积极上进,有人钟情于扎根故土的默默耕耘。这个实验室承载着返乡青年马振龙的故土田园梦想,放飞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希望。
实验室在他的菌类培育基地内,基地就在山东省单县蔡堂镇李寨村村西头。这里有食用菌智能化立体吊袋大棚28座,标准化立体发菌室4座,现代化液体菌种培养无菌室及生产流水线车间各1座。
在这里,烧锅料(树枝、秸秆、玉米芯)经过数道工序制作成菌包,成为培养基,然后放在合适的环境下培育菌类。各种菌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用过的菌包成为田间有机肥,连菌包的袋子都可以再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下是乡村青年立志反哺家乡的志向和多年默默耕耘的成果。去年,400万余袋菌包为基地带来近千万元的收入。今年,日益成熟的技术可日产菌包3万袋。
传统的菌包培育用的是固体菌种,培育发菌有风险且时间较长,他从技术入手,研究发菌快、周期短、成本低的液体菌种。攻克技术难关,少不了交点“学费”。去年,从常压灭菌转变高压灭菌时,多出0.3的压力,让一万袋菌包破损,损失几万元。
马振龙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基地里干活的村民多是马振龙的长辈,他们不能外出务工,在基地也有固定收入。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也带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
乡村要振兴,需要引进人才,更重要留住人才。刚开始创业时,马振龙大学同学在基地帮忙干了一年,之后回到山东农业大学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菌物学。两人已经约好,研究生毕业后再续前缘,回到基地共同发展。
通过同窗好友,马振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培育出更多高效益菌类。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关键一点就是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年轻人到农村投资创业,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如今的李寨村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菌类等特色种植产业正拓宽村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