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全国香菇产业创新发展交流研讨会在河南鲁山县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尚晓冬、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曹秀梅、浙江省丽水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应国华等行业专家围绕香菇种植创新与进展、工厂化香菇生产技术要点、香菇生理性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控,以及香菇主栽模式与技术关键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分享香菇产业发展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旨在加强香菇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新时代香菇产业创新发展。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尚晓冬提到我国香菇品种的选育大致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菌种的自然发生、变异和演变为其主要特征的,基本上没有通过人为因素进行外源遗传物质的导入;第二阶段为引种筛选;第三阶段是通过单孢杂交实现亲本遗传物质的组合和交换以产生新的种质;第四阶段是建立在原生质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技术育种;第五阶段是纯系亲本选择技术育种。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以“工厂化香菇生产技术要点讨论”为题,从香菇人工栽培主要模式、高产栽培关键点、保水膜菌棒刺孔,爆出菌棒的挽救措施,以及上海农科院研发的工厂化香菇新品种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工厂化香菇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点,提出了工厂化香菇生产的总体思路。
当前,不少菇农错把香菇生理性病害当作侵染性病害用药物进行防治,既增加了投入,又污染了产品,还起不到防治效果,给菇农造成了不少经济损失。
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曹秀敏在会上分别从香菇发菌期、转色期、出菇期、转潮期四个阶段系统介绍香菇生理性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她提到,香菇生产病害防控要遵循三原则:一是尽可能使环境条件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与发育;二是尽可能选用抗病性强、抗杂性强的品种;三是尽可能完全彻底地消灭环境以及基质中的病原物。
浙江省丽水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应国华以丽水为例介绍了香菇主栽模式与技术关键。他指出,丽水市香菇的栽培模式主要有层架式、地栽立棒式两种,其他模式有复土栽培式、工厂化控温出菇。丽水香菇地栽立棒模式,每棒产值在5-7元,毛利达2.5-4.5元,经济效益可观。针对菌棒越夏管理,他强调关键就是做好通风降温措施,菌棒在夏季高温来临前完成转色。目前采用的室外荫棚越夏由于通风好、降温快,可有效减少烧菌情况发生。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对于指导香菇科学栽培生产,促进香菇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助推香菇产业高质量和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