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背景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依托科技部授权建设的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持续强化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收集与保藏工作。近日,食用菌所李传华副研究员在新疆地区发现并鉴定出一食用菌新种——美味托光柄菇(Volvopluteus deliciosus Chuan H. Li & T.H. Li),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分类学期刊《Phytotaxa》。
2018年李传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棉田中采集到该物种样本。通过宏观形态观察、显微结构分析及nrITS分子序列比对,研究人员发现其与全球已知托光柄菇属物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物种在进化树上形成独立分支,确认为新种。因其在新疆当地被广泛采食且风味独特,故命名为“美味托光柄菇”。
该新种在新疆棉田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自然丰度。初步调研显示,该菇肉质鲜美,在当地深受欢迎,具备良好的食用开发前景。研究团队表示,后续将重点解析其营养成分、药用活性成分、人工栽培技术以及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为新型食用菌资源产业化提供科学支撑,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也为新疆地区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多样性研究、人工栽培及新型食用菌产业提供了重要数据。
该新种的发现,标志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在食用菌新资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食用菌资源原始创新开发利用开辟了新方向。该物种在新疆地区已被广泛采食,但其具体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及人工栽培技术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将继续深化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保藏与原始创新挖掘工作,推动其在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来源:漫步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