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石银村二组双孢菇种植大户宋世江通过“稻草-双孢菇-有机肥-水稻”为一体的生产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农业循环产业链,不仅一举解决稻草的处理难题,还美化了乡村环境;而靠着利用稻草种双孢菇,宋世江年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
几年前,纳溪区在乡村开始实施“能源清洁工程”,让宋世江一家烧上了天然气,由此告别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烧上天然气,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宋世江面前:每年水稻收获后遗留山头的上万斤稻草该如何处置?不可能从田块里运回来堆在房前屋后了,一把火烧掉既污染环境又触犯了国家的生态法规。
无独有偶,正当宋世江在为自家的稻草寻找出路时,当地电视上播出的一条利用稻草和牛粪种双孢菇的致富信息吸引了他。于是,第二天他就与这个利用稻草种双孢菇的种植能手取得了联系,并前往学习半个月。回来后,花了10多万元买回了切草机、锅炉等机具,将废弃的稻草全部利用起来,经过切碎、用牛粪等搅拌发酵,再经过蒸气熏蒸后加入菌种,就变成了栽培双孢菇的基料。按比例拌入菌种后的基料平铺于菇床上一个月后,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就会从菌床上开始悄悄地探出头来,昔日的稻草由此变成了“流金淌银”的宝贝。
按照此种方式种植,1平方米菌床可产鲜菇15公斤,按当下市场价每公斤10元计算,可创收150元。这两年,他每年培育的菌床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每年都给他带来了30余万元收入,而他每年所需的稻草都在20吨以上,周边村民的稻草全“吃”完都还够。
宋世江用稻草牛粪种双孢菇,不仅增加了收入,通过转化稻草,还让乡村环境美了起来。现在在石银村,不仅村民的房前屋后很难看到稻草满地的场景,山头上、稻田里也基本看不到成堆的稻草了。基料在采收完蘑菇后,全部还土还田,不仅疏松了土壤,周边村民近100亩稻田和土地,近几年没有施化肥,每年仅化肥钱每亩就节约了200多元。
面对变废为宝给乡村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带来的丰厚收入,今年,在石银村,在宋世江的示范带动下,又有3户村民加入到了稻草种双孢菇循环生财富的行列,共新建菌床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可为村民带来15多万元的收入,既让村里的环境美了起来,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