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 呈现裂变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环山绕水,沃野千里。小小食用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成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和专班推动下,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在推动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贵州省食用菌产量147.6万吨、产值184.7亿元,分别是2016年的5.25倍和6.67倍,年均增速全国第一,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前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贵州调研时赞誉:“贵州省是食用菌新兴产区的一面旗帜。”
夏日生机盎然,位于印江县木黄镇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6个食用菌大棚被群山环抱,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四季皆有木耳可采。这些优质产品,不仅实现产值超亿元,还代表“贵州味道”,摆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餐桌。材出青山绿水,菇凝天地灵气。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超过60%,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省内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80%以上,是红托竹荪、冬荪、松乳菇、牛肝菌、羊肚菌、灵芝等珍稀食药用菌的著名产地。自食用菌产业列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来,贵州省按照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的工作思路,持续实施菌种、菌材、人才、主体培育、绿色发展等重点工程,着力强化品牌打造、机制构建、要素保障和综合效益,初步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
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后起之秀,贵州省抢抓“东菇西移”等机遇,强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近四年,食用菌产量年均增长51.4%、产值年均增长60.7%。如今,贵州省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多达30个,已经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形成了黔西南、黔西北、黔东三大产业带,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夏菇生产基地、最大的优质竹荪生产基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如破竹,全省各地呈“遍地开花”之势:安龙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剑河岑松、万山敖寨、纳雍寨乐、印江木黄、道真玉溪、黔西洪水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白云、德江、安龙入围“食用菌+旅游”省级示范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食用菌正在默默开拓着贵州省的特色产业。
红托竹荪、冬荪种植规模全国第一,羊肚菌有西南片区定价权,杏鲍菇在黔渝等地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产品已销往广东、上海、重庆、香港等地,并出口日韩、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虽然发展迅速,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梯队,但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由于起步较晚,产业链条还不完整,产业主体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今年以来,贵州省持续强化品牌打造、机制构建、要素保障、综合效益等“四个强化”,出台并落实菌种繁育、菌材保障、品牌培育、招商引资、特色保险、“黔菌贷”等措施,为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中组部、共青团中央选派5人博士服务团支持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目前,贵州省食用菌行业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4家,年产能1000万棒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重点生产企业115家,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省将持续推动发展思路体现新导向,由简单扩量转向深度提质、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角、阶段扶持转向持续支持、脱贫产业转向富民产业,高质量推进食用菌产业跨越发展,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