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重庆市綦江区丛林镇绿水村,大大小小的“蘑菇”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正经历一场“蜕变”。这个距万盛城区仅10公里的乡村,曾面临煤炭资源枯竭转型的烦恼。村里唯一叫得响的食用菌产业品种却以“大路货”为主,产量不高,价格受市场影响大。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赶考”的绿水村,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手,谋求“破题”之路。
一朵蘑菇 年产值高达5亿元
金针菇形状的路灯、香菇模样的垃圾桶、彩色蘑菇造型的房屋,还有沿途经过的食用菌培植基地。8月3日,走进丛林镇绿水村,入眼所见都与“蘑菇”相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丛林镇村民开始种植蘑菇销售给煤矿工人和晋林厂职工,食用菌产业得以发展。后来,晋林厂搬迁,加上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丛林镇的煤矿、煤窑逐渐关闭,村里的食用菌产业一蹶不振。
2018年,丛林镇先后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原有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也将香菇、平菇等“大路货”品种改成珍稀食用菌,提升竞争力。
8月3日,绿水村重庆鑫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打着黝黑“小伞”的黑皮鸡枞菌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公司过去是传统的食用菌种植大棚,种植香菇、平菇、双孢蘑菇。
今年,丛林镇整合4个村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鑫润源公司,专门种植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销往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等地市场,批发价每公斤近60元,供不应求。公司运营半年多,产值已达到1200多万元。
目前,绿水村共有6家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棕、猪肚菇、香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8种食用菌,实现年产食用菌6万吨、年产值5亿元,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次。
两家工厂 实现食用菌流水线生产
金针菇是一种常见食用菌,传统种植方法是采用大棚。但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华绿”)厂房却是现代化智能工厂。
在这里,金针菇实现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除包装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发芽、插片、生长、采收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操作,工厂内见不到几个人。
按照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金针菇每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但在此地,金针菇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仅制种环节通过用液体菌种代替传统的固体菌种(菌棒),菌丝生长周期便从传统大棚的至少120天缩短至18天。
据了解,该公司一期占地234亩,共有10栋厂房,面积7.2万平方米,投资4.2亿元,用工450名。自2018年投产以来,可日产150吨、年产5万吨。该公司生产的金针菇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东南亚,主要销往越南。目前,占地300余亩的华绿二期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与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动工。另一家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实现鹿茸菇工厂化生产。
依托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和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水村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未来,丛林镇将继续做大食用菌产业,围绕近期食用菌产值10亿元目标,启动创建市级食用菌现代化产业园,建立食用菌展示、交易、物流、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构建“冷链物流+产地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全生态产业链条,打造西南最大的食用菌销售中心。
三产融合 蘑菇变成靓丽风景线
在绿水村,蘑菇不仅实现工厂化种植,还“摇身一变”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风景。绿水村的“蘑菇总动员”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景区里的设施都是模拟蘑菇的外观建造的,远远望去,碧水蓝天间点缀着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蘑菇”。今年,“蘑菇总动员”景区已接待近3万名游客,目前正在进行提档升级。
依托该景区,绿水村集体领办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设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修建了绿水村科普馆,以“农业+研学”业态将蘑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绿水村发展起丛林菌谷和香薇柑橘园、果强桃园、利群柚园、七龙茶园及精品李园5个特色种植园,发展特色水果种植5000余亩,年产值3000万元。
紧抓“蘑菇”产业链条延伸,绿水村通过“大户种植+工厂化+景区”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绿水村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0余家,微型企业20余个,个体户30余户。两家工厂化企业仅用工就多达800余人,目前,全镇从事与“蘑菇”相关产业的村民已多达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