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的脆红李种植农户在秋后就要开始修剪李树枝,修剪下来的树枝堆在地头既碍事又影响环境,和其它许多地方农民一样,村民会就地将其焚烧,这样既污染空气,还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从2018年开始,双凤村8组小组长明公里在专家指导下,将脆红李树枝进行粉碎和高温处理及堆沤,变成菌包原料和良好农家肥,不仅为果农省下一笔化肥钱,还提升李子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在位于合面镇双凤村的1000亩脆红李基地的一个简易粉碎加工厂里,不管是粗壮的树干,还是细树枝,只要抛到枝条粉碎机里,很快变成粉末状。经过高温处理,加入一定比例玉米粉和菌种等,形成几斤重菌包,将其放在菌棚里,就能长出蘑菇。
2015年,地处岩区的双凤村八组引种1000亩脆红李,随着李树长大挂果,处理秋季修剪的树枝逐渐成为了问题,因为村民家家都烧上天然气,树枝也不再是主要燃料。
面对堆放在地头影响环境的树枝,2018年,明公里就在专家指导下尝试将李树枝粉碎后循环生产了5万个菌包。令他欣喜的是,当年5万个菌包就生出10万余斤蘑菇,实现蘑菇利润30余万元。
自此以后,村民秋季修剪李树后废弃的李树枝就成了明公里做菌包的主要原料。由于成本低,树枝菌包生产成本比普通菌包低1元左右。每年可以做成5万个菌包,仅成本费用就节约5万元。更重要的是,自从他利用李树枝作菌包原料后,村里环境更美,空气更清新,每年春秋时节,前来赏花摘李子的游客也逐渐变多。
明公里的食用菌不是用于生产蘑菇,而是用于堆沤废弃菌包,撕去薄膜废弃菌包宛如一座小山,正在塑料膜的覆盖下发酵,温度表上显示,堆肥内部温度高达50摄氏度。
自2018年起,明公里开始利用脆红李树枝生蘑菇,为解决废弃菌包污染环境的问题,他又在专家指导下着手对废弃菌包进行处理。首先要将废菌包外面包裹的塑料膜撕掉,再把大块废菌包用破碎机粉碎成小块状,粉碎好后的废菌渣堆放在专门搭建简易大棚内的地面上。在堆料的过程中往废菌渣里面喷洒一些水,这一过程中废菌渣的温度一定要在75-80摄氏度左右,再用重量百分比为50%的食用菌废料混合50%酶渣堆成堆,最后经过翻混合均匀,再加上菌种进行发酵。等温度达到65摄氏度时,还要再进行翻堆,每隔2天翻抛1次,等温度降到40摄氏度以下时才达到腐熟。
近两年,明公里经过堆沤发酵菌肥,都无偿提供给村民用于管理脆红李。一年下来,5万个菌包可发酵菌肥达25吨,按市场上菌肥800元/吨计,能够为村民节约用肥成本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