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如今,蘑菇栽培不仅采用露天、大棚等传统方法,更发展出工厂化栽培新形式。9月2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里,平菇正舒适地生长在“空调房”中,得益于这些“空调房”的辅助,实现平菇生长过程中大通风与低室温之间的平衡,在达到产能飞越的同时大幅节能,更实现一年四季皆丰收的美好愿景。

平菇就是人们日常饮食当中最常见的蘑菇,而人们食用的各种蘑菇也叫食用菌,位于西海岸新区藏马山以西的大村镇具有深厚的食用菌发展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村镇居民就开始自发种植蘑菇,自1983年开始引进产业化食用菌。2004年以来,食用菌产业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大村镇政府在全镇掀起发展食用菌热潮,通过以科促农、以科兴农等举措全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在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的蘑菇房里,作为蘑菇生长的载体,菌包就像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有序地摆放在架子上,从菌包之内正慢慢钻出新鲜的蘑菇。从培养到出菇,一般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蘑菇就可生长完成。在蘑菇房里,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里边冷气十足。而在蘑菇房外,光照指示、加湿指示、排风指示等多个指示灯在控制面板上以不同色彩点亮,以便工作人员对房间内的各方面指标进行监控调整。而对于蘑菇的栽培来说,通风和温度正是它们生长的关键。

平菇在培养阶段温度一般控制在21-23℃,而出菇阶段一般控制在15-18℃。与此同时,平菇在生长后期需要大量通风,生长一小时往往需要通风40分钟以上,以达到其供氧要求。然而,夏季的风温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一般制冷设备耗能大、成本高,因此,很难解决大通风加低室温的平菇生长环境要求。大村镇采用工厂化平菇栽培,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计研发专门为平菇生长打造的“空调房”,在大幅度提高产能的同时,还实现80%节能。

传统意义上的蘑菇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二百亩的产地往往需要上百人参与其中的劳作。而在大村镇的工厂化平菇生产基地里,平日只需5-6个工作人员在此地忙碌。同时,蘑菇栽培也会带动产业链发展,从菌包制作到原料回收等环节,都需要工人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劳动力就业。一年四季产量高,品质稳定可靠,让大村镇工厂化生产的平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销售半径辐射到周边300公里范围,济南、日照、连云港等地的进货商都从此处采购。

“蘑菇之乡”如今已经成为大村镇的一张名片。通过镇上多年的努力,这里也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珍稀食用菌第一镇”的荣誉和称号。镇上目前引进培育7家龙头食用菌企业,共占地1200余亩,建设食用菌种植棚1800余个,全镇年菌棒保有量800-1200万棒、年产菌菇3000余吨,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劳动力1800余人,实现产业由单一种植到规模产业化的量变,进而在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中不断突破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