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之后,需要健康养生饮食,各类菌菇必不可少。然而,这些司空见惯的菌菇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大文章。
欧美垄断了双孢菇菌种,日韩垄断了金针菇、香菇、蟹味菇等木腐菌菌种,只对外出售栽培种,品种选育及菌种制作工艺则是商业秘密。现在,伴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加剧,订不到美国双孢菇菌种,制备好的培养料只能白白扔掉。

河南省是食用菌产业大省,2003年以来,产业规模连年居全国首位,但菌种却长期受制于人。从根本上破解育种技术滞后、菌种受制于人的难题,让河南食用菌产业用上自己的品种是省农科院资环所团队一直奋斗的目标。
2008年之后,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开始承担国家、省级食用菌研发项目时,却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没有足够的种质资源。
在2012年省农科院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建成前,最初收集的种质资源主要来自于栽培种。后来,从栽培品种到野生不可栽培品种,从菌丝到孢子,从单核菌丝到双核菌丝,从省内区试到国家区试品种,从引进到交换,从菌种单独培养到与栽培共同发酵型细菌,甚至到食用菌的病原,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开始“疯狂”全面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伏牛山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别山上刻上了他们的身影,太行山区挥洒了他们的汗水,近千份野生资源被收入囊中。如今,资源库的保藏容量已有近万份。

种质资源库现场,用于短期保藏的要么是冰箱,要么是冷库,温度在0-5℃,保藏时间为3-6个月,主要以保藏菌丝体为主。那么,长期保藏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原来是液氮(-196℃)超低温保藏方法,其核心是“缓冻速解”。这种保藏方法采用1.5mL的冷冻管,每个管内放5块菌丝体,加1毫升冷冻保护剂,放入程序降温仪,降至-40℃时,再放入液氮罐保存,使用时取出1管放入30℃水中就能快速解冻。
2010年,河南省建设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收集、保藏、驯化以及创新利用具有稳定支持。发酵培养料固体混合接种、菌袋限温培养技术的发明,实现了从种到收一个周期最快35天完成。在河南省农科院200平方米的平菇菇房,每次可以完成100多个品种表型鉴定,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蘑菇成熟后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种子,称为“孢子”。科研人员先在显微镜下对孢子进行检查比对,选出少数优良单孢,分别和野生蘑菇“种子”配对杂交,然后,从数百个杂交后代中挑选“长势”较好的菌株,再通过无数次筛选,最后只剩下一个优势菌株。
基于自身的先进技术,3年来,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科研团队利用种质资源库保藏的资源创造了多个河南第一:野生驯化出第一个平菇品种、第一个香菇品种、第一个猴头菇品种、第一个毛木耳品种。未来,还会继续驯化出更多,创造出更多科研奇迹。
